您的位置:23>23详情
返回列表

政治局会议定调明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为明年经济工作定下基调。

会议指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并强调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多位专家分析,政治局会议传递出积极信号,防疫政策优化将极大提振市场信心。预计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将针对社会有效需求偏弱的矛盾,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支持,重点着眼于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复苏,增强经济内生动能。随着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2023年经济增速有望反弹。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反复、出口回落、房地产低迷以及地缘冲击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复苏一波三折,IMF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在3.2%左右。

政治局会议强调,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市场普遍认为,2023年外需可能走弱,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边际下降,基建投资增速将高位回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仍有拖累。在此背景下,消费需求的恢复对经济增长尤为关键,而消费与防疫政策直接相关。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提出10条具体事项,包括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优化调整隔离方式等。通知明确指出,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等6名学者此前撰写的《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一文中提到,我国经济潜力大、韧性强,科学防疫,让社会经济生活回归正轨,将极大地提振各方信心。信心比黄金重要,如果措施得力,我国经济将重新步入复苏轨道、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对记者分析,预计后续政策将着重通过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居民部门预期,以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核心是利用货币、财政、产业和科技政策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今年下半年以来,受到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0%,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创下5月以来的新低。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为55%,较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预计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将针对社会有效需求偏弱的矛盾,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支持,重点着眼于扩大国内需求,以抓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扩大有效投资为抓手,以深挖潜、重视大宗消费、促进消费复苏为补充,通过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居民部门预期、调动企业部门和社会资本积极性、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推动稳经济、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有效实施、接续发力、发挥更大效能。

会议还提到,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经过重大风险攻坚战,中国金融风险整体收敛,但必须看到,金融领域自身风险呈现多样化、隐蔽化特征,跨行业、跨市场、跨境的传导不容忽视。应筑牢与完善中国金融安全网,丰富风险处置政策工具箱和资金来源,坚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方式应对外部冲击、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庞溟说。

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明年担当稳经济重担的财政政策方向明晰。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告诉记者,明年财政政策力度会更大,而针对当前总需求不足现状,财政发力也将更精准。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分析,“加力”反映当前外需下行和总需求不足压力仍存,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力度上仍要保持较大规模的赤字和债务,充分发挥财政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方面的作用。“提效”反映财政政策在发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实施效果,明年应该将支出政策优先于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收入政策。

上一年底中央定调第二年财政政策时,明确提及“加大力度”字眼的分别是2016年和2019年。而2016年和2019年财政刺激力度明显较上一年加大。2016年和2019年赤字率(一般公共预算赤字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较上一年增加了0.7和0.2个百分点,达到3%和2.8%。另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也较上一年有明显增加。

因此明年财政赤字率可能也将适当提高。今年由于动用1.65万亿元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使得赤字规模缩小,赤字率降至2.8%。

罗志恒认为,2023年经济形势仍严峻复杂,不确定性较大,对财政政策的要求更高。由于今年基数低,预计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12.4%左右。基准情形下,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突破3%提高至3.5%左右。

高瑞东表示,明年财政收支矛盾仍较为突出,而可用结余资金相比往年略显不足,因此明年财政赤字率可以考虑略微提高,或可按3.1%来安排,接近2021年水平,赤字规模或达4万亿元以上。

一位资深财税专家告诉记者,要实现新的“三稳”等,就必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财政政策积极有两个关键指标,一个是赤字率,“加力”提法下预计财政赤字率突破3%概率很大。“除了赤字率外,另一个体现财政政策力度的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在债务约束下这一规模较今年提高可能比较难,因此重在提高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上述专家说。

近些年为了稳投资,专项债规模大幅攀升,尤其是疫情之后新增专项债规模维持在3万亿元以上高位,而今年由于动用了存量额度,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但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率逼近警戒线区间,而偿债主要来源之一的土地出让收入出现下滑。在这些条件约束下,不少专家判断明年大幅提高专项债规模并不现实,但依然维持在高位。

罗志恒预计,明年专项债规模在3.6万亿元左右,同时要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发挥其作为资本金的作用。高瑞东分析,考虑到2023年仍有较强稳增长诉求,预计新增专项债规模在4万亿元左右,并且发行特别国债的紧迫性在上升。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建议,明年保持专项债规模3.65万亿元不变,扩大政策性银行对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力度。通过财政贴息等办法支持基础设施、技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等,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作者: 祝嫣然 陈益刊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