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环境刑法追诉引发的企业危机,企业环境刑事合规应运而生。企业环境刑事合规整改在消除内生性致罪风险和促进合规经营的进程中,由于涉及部门多、领域广、范围大、专业强及跨越不同法域,仅仅依靠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能和司法资源难以完成。强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的法院参与,能够规范审判阶段案件办理,并以法院审后监督、发送司法建议等方式,联合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对涉案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全流程监督,将生态环境修复效果作为涉案企业完成合规整改的主要考量因素,进一步拓宽合规适用范围与激励类型,实现诉源治理将“治罪”与“治理”有机结合。
合规审查的应有之义
随着我国环境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强,环境资源案件呈现出高发态势。相比其他案件,环境资源案件更注重对判后恢复性司法理念的贯彻落实。恢复性司法理念在补偿与预防的基础上增加了“恢复”的要素,与企业犯罪治理具有高度契合性,其“恢复”条件成就也成为企业合规中有效的“激励”方式,因此环境资源犯罪案件天然更适合进行企业合规。同时,利用环境刑事合规手段预防和控制环境犯罪的效果显然比简单地对涉罪企业实施刑事制裁要好。对于企业来说,环境犯罪刑事制裁造成的后果严重,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防控机制,如环境刑事合规机制,以确保生产经营符合环境刑事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其首要意义在于环境犯罪的惩罚不如预防。换言之,在企业环境合规体系中,只有引入刑事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更具影响力、更有效。
目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导启动的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正在有序展开,但这也使得法院参与处于“被动接受”模式。如何解决法院参与企业合规的规范性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聚焦人民法院参与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的参与方式、程序机制和从宽标准等。
合规审查的司法路径
在污染环境罪企业合规审查中,合规整改的有效性无疑是合规审查的核心。绿色治理作为一种全新治理观,能够提供一种全新发展视角和思路方法,来指引和支撑我国企业环境刑事合规在价值理念确立、顶层制度设计和机制手段协调方面的完善。法院作为企业合规整改的激励制度的保障机关之一,更应当加大对企业合规整改的参与,以审前介入、审中督促、判后监督的功能实现企业合规整改的诉源治理。实践中,法院应当指导企业在内搭建环保合规制度,做到自项目立项至项目验收完毕均有专人按照制度进行管理,搭建环保合规体系,日常增强员工的环保合规意识,定期进行培训和督导。建议企业律师对企业进行环保合规培训,如遇到环保合规问题及时向律师咨询以免遭受损失,以此加强企业良好持续发展,最大化实现生态环境修复效果。
合规审查的全程参与
以合规监督机制落实合规整改措施。根据《关于开展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企业刑事合规不起诉作为一种典型的正向激励机制,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合规整改,避免刑事起诉对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造成不利影响。在某公司污染环境案中,该公司与生态环境部门达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缴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同时主动申请企业合规建设,积极整改落实,且经第三方监督评估小组验收合格,因公司已完成企业合规,检察机关没有对该公司提起公诉。在王某等污染环境案中,行为人在案发后立即停止生产,积极办理环评手续、编制污染治理方案,升级改造废气、废水治理工程,有效解决排污问题,主动担当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最终法院对其酌情从轻处罚。
若企业实施了环境违法行为,有必要通过委托律师等专业人士向检察机关申请合规整改,制定合规整改的方案、计划,参加评估会议等,推动企业建立防范类似犯罪再次发生的预警机制、制定完整可行的合规计划,推进落实到位、通过评估,争取从宽处罚的后果。
运用司法建议实现诉源治理。随着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成效日益显著,与之相关的刑事立法尤其是刑事诉讼立法的修改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实务中,法院制发司法建议能够切实加强环保企业的管理针对性,或避免相关材料生产公司等主体陷入犯罪风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各方欢迎。在被告江西某材料有限公司等污染环境案中,宜丰县生态环境局向当地公安机关移送该案时,宜丰县人民法院采取审前介入的方式,与当地工商联、宜丰县检察院、宜丰生态环保局等行政单位共同磋商,并在会上建议相关行政部门及企业进一步增强合规经营理念,从事后诉讼倒推事前防控,有针对性地建立更加完备的风险合规内控机制。在审理过程中,宜丰县人民法院于2024年2月23日向涉罪公司发出司法建议书,要求强化企业合规经营、强化法律知识培训和畅通内部举报渠道。在合规整改成效回头看期间,2024年4月18日再次向涉罪公司发出整改意见函,要求该公司按照民事公益诉讼磋商达成的协议履行责任,定期将水检测数据报送法院。最终,法院对该涉罪公司负责人判以轻缓刑,充分保障了企业刑事合规的正向激励机制。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中级人民法院、江西省宜丰县人民法院
编辑:白楚玄
来源:法治网